“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方向。7月9日下午,新闻传播系暑期“三下乡”中华文脉传承团前往青岛莱西木偶艺术馆,切身感受莱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高睿,团委副书记杨盛以及辅导员李晓晨、吕学和部分学生参加活动。
进入馆内,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指着艺术馆里一尊用玻璃隔离起来的大木偶仿制品向传承团成员们介绍。这尊1978年在莱西岱墅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大木偶,身高193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个头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木偶实物,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有着“天下第一偶”的美誉。
在随后的讲解中,姜玉涛不仅重点讲解了“举、捻、步”三大表演功法的技术要求,还详细说明了从传统实木雕刻到现代中空设计的工艺革新历程,充分展现了这项传统艺术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
谈及当代传承,姜玉涛强调莱西木偶戏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剧目创作上融入神话、话剧等新元素;表演形式上创新“人偶同台”模式;舞台呈现上引入现代声、光、电技术。这些创新举措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赋予其新时代的活力。
姜玉涛表示,莱西木偶戏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成功实现受众群体从老年向青少年的转型发展,通过精湛技艺展现非遗的时代活力。在他的指导下,传承团成员们亲身体验木偶操控,深刻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和非遗传承的匠心精神。
姜玉涛向我们展示木偶制作工艺,他双手灵巧地摆弄着木偶组成部件,眼神透着对细节的执着。从初步雕琢到打磨,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精湛技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莱西木偶制作的精巧与匠心。
这项起源于清代的指尖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传承团成员们将持续关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图|孙靖涵 刘翔 文|潘广鑫 来源|新媒体中心 供稿审核|王志 编辑|庄如云